• 李教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3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至今任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已在J Med Chem, Arch Pharm Res, J Pharm Sci-US, Bioorg Med Chem Lett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授权专利3项,获软件著作权4项。编写《物理化学》、《药物现代评价方法》等教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等。获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 四川省自贡市
      • 高校
      • 专利:2
      立即咨询
    • 严(工程师)总工程师、总经理

      1980.9~1984.7: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材系建筑材料及制品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4.9~1986.8:在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施工教研室工作,任建筑材料课专业教师。1986.9~1989.6:在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研究生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孙伟教授,获工学硕士学位。1989.6~2003.2:在中国石化集团第四建设公司隔热耐磨衬里工程公司工作。历任衬里公司技术部副主任、主任、副总工程师、总经理等职。2000年入选天津巿大港区“131人才工程”人才库,2002年入选中国石化集团公司“131人才工程”人才库。2003.2~至今:西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并于2004.4至2005.9在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作访问学者,研究高性能混凝土及修补材料。学术成果:本人长期致力于水泥混凝土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84年~1989年,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纤维增强高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1989年~2002年,主要从事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衬里的研究及衬里材料的国产化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科研项目十余项,经济效益达数千万元。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化工行业标准《隔热耐磨衬里技术规范》SH3531-2003。2003年后主要从事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及科研工作,主讲《高性能混凝土及制品》、《新材料专题》等课程,指导学生参加四川省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混凝土竞赛并获奖,主持多项教改项目。在香港科技大学期间,主要承担了“光纤腐蚀传感器测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研究”、“超高强混凝土(DSP)的研究”、“墙面修补用ECC材料的研究”等项目的研究。目前主要从事先进建筑材料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主持“用粉煤灰生产地聚合水泥技术的研究”、“新型含镁水泥的研究”等项目,参与多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先后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

      • 四川省乐山市
      • 其它
      • 专利:3
      立即咨询
    • 兰(讲师)讲师,教授

      1963年生,1985年成都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学士学位。1993年评为讲师,2005年聘为副教授岗。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与工程、生物能源技术与工程、生物制药和天然产物技术与工程等。研究领域包括:„ 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与工程及其涉及的应用基础、内在规律、关键技术和设备。„ 生物能源技术与工程及其涉及的应用基础、内在规律、关键技术和设备。„ 生物基化学品生产技术与工艺的开发。„ 菌种的筛选培育和发酵工艺优化。„ 生物制药及天然产物提取工艺技术的优化及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

      • 四川省成都市
      • 高校
      • 专利:2
      立即咨询
    • 钟教授教授,博士导师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导师。汉族,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成都工学院化工系。现任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理事。在教学科研及工程领域的第一线,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她领导的课题组以国内首创的“料浆浓缩法制磷铵新工艺”和装置的高水平大型化、国产化、大面积推广并以此技术改造引进五大磷肥工程取得成功,为我国磷复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和各种荣誉称号。(一)国内首创“料浆浓缩法制磷铵新工艺”(二)完成“料浆浓缩法制磷铵”装置大型化、国产化技术攻关和成套技术推广(三)以“料浆法磷铵”联产技术改造引进五大磷肥工程,取得重大技术进步(四)开辟磷化工与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相结合的新领域(五)领先国内开发成功湿法磷酸净化技术

      • 四川省达州市
      • 高校
      • 专利:4
      立即咨询
    • 汪教授教授、实验室主任

      1994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获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获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进入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昆船设备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作博士后研究,2002年作为引进人才并聘为教授到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至今。现任四川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全国高等学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西南分会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力学学会流控专委会液压气动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理事、四川省后备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绿色设计与制造、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或参与《化工产品与建筑材料关键产品生态设计技术开发》、《机械制造企业清洁化生产生产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S-CIMS环境下清洁化生产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应用研究》等国家科技支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以及省科技攻关等纵项科研项目近10项,主持军工项目5项及企业委托各类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清洁生产原理与方法》专著一部、参研《机械设计》等数字化手册4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EI检索近10篇,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 四川省南充市
      • 高校
      • 专利:8
      立即咨询
    • 邓(讲师)讲师

      2001年在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从事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讲本科生及研究生的《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有机杂环化学》等课程。现主要研究方向为:抗肿瘤药物研究、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研究、药物合成工艺及产业化研究。近年来,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2项、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四川大学青年科学基金1项、企业药物开发项目15项;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参研新药8项;申请发明专利36项(国际申请3项),其中已授权18项;参编本科生教材2部。获2003年、2005年、2008年度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励计划”资助,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现兼任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科技部863项目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四川省新药评审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1、抗肿瘤药物研究 2、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研究 3、药物合成工艺及产业化研究

      • 四川省成都市
      • 其它
      • 专利:36
      立即咨询
    • 姚教授教授

      198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士,1984年获成都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获四川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博士学位。1990年英国Newcastle大学访问学者,1998 加拿大McGill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2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四川省机械工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长期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及自动化及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主要方向有机械传动与驱动,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CAD/CAE/CAM,工业工程。先后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七五攻关、国家863高技术基金、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资助在内的国家项目8项。发表论文60余篇,收入EI 40篇,收入SCI 10篇,多数论文发表在《Mechanisms and Machine Theory》、《机械工程学报》、美国ASME国际会议等国内外有影响的期刊和会议论文集中。省部级鉴定项目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已指导博士生13人,硕士生50余人,承担高等机械学、机器人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等研究生课程3门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与机器人技术CAD/CAM/CAE

      • 黑龙江哈尔滨市
      • 高校
      • 专利:3
      立即咨询
    • 陈教授教授

      1990-1994 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 本科 1994-1997 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 1998-2001 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 2001-2002 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博士后研究 2002-2003 香港大学化学系 博士后研究 2003-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内容 主要从事新型手性有机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以及生理活性物质的设计、合成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在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合成领域开展研究并获得了系列成果:1)在基于氢键活化的手性硫脲等催化剂的设计及其促进的不对称反应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建立了结构、功能多样的基于氢键活化的有机催化剂库,在多种不对称催化反应中实现了好的立体控制,发展了多种重要手性中间体、特别是非天然氨基酸的不对称合成方法。2)在手性伯、仲胺通过烯胺、二烯胺、三烯胺及亚胺盐机制催化饱和或不饱和醛和酮以及叔胺作为Lewis base催化Morita-Baylis-Hillman产物碳酸酯的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等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在催化剂、催化机制及新型催化反应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课题组首先采用从天然金鸡纳碱衍生的手性伯胺在催化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反应方面取得好结果,为开拓不饱和酮的新型不对称反应以及发展新的手性胺催化体系进行了创造性探索;首次发展了手性胺催化2,4-二烯醛和2,4-二烯酮的三烯胺催化机制;建立了多种多官能团、多手性中心化合物和一些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

      • 天津市天津市
      • 高校
      • 专利:5
      立即咨询
分类
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