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讲师)讲师
2001年在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从事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讲本科生及研究生的《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有机杂环化学》等课程。现主要研究方向为:抗肿瘤药物研究、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研究、药物合成工艺及产业化研究。近年来,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2项、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四川大学青年科学基金1项、企业药物开发项目15项;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参研新药8项;申请发明专利36项(国际申请3项),其中已授权18项;参编本科生教材2部。获2003年、2005年、2008年度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励计划”资助,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卫生厅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现兼任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科技部863项目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四川省新药评审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1、抗肿瘤药物研究 2、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研究 3、药物合成工艺及产业化研究

姚教授教授
198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士,1984年获成都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硕士学位,1999年获四川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博士学位。1990年英国Newcastle大学访问学者,1998 加拿大McGill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2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四川省机械工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长期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及自动化及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主要方向有机械传动与驱动,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CAD/CAE/CAM,工业工程。先后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七五攻关、国家863高技术基金、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资助在内的国家项目8项。发表论文60余篇,收入EI 40篇,收入SCI 10篇,多数论文发表在《Mechanisms and Machine Theory》、《机械工程学报》、美国ASME国际会议等国内外有影响的期刊和会议论文集中。省部级鉴定项目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已指导博士生13人,硕士生50余人,承担高等机械学、机器人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等研究生课程3门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与机器人技术CAD/CAM/CAE

陈教授教授
1990-1994 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 本科 1994-1997 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 1998-2001 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 2001-2002 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博士后研究 2002-2003 香港大学化学系 博士后研究 2003-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内容 主要从事新型手性有机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以及生理活性物质的设计、合成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在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合成领域开展研究并获得了系列成果:1)在基于氢键活化的手性硫脲等催化剂的设计及其促进的不对称反应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建立了结构、功能多样的基于氢键活化的有机催化剂库,在多种不对称催化反应中实现了好的立体控制,发展了多种重要手性中间体、特别是非天然氨基酸的不对称合成方法。2)在手性伯、仲胺通过烯胺、二烯胺、三烯胺及亚胺盐机制催化饱和或不饱和醛和酮以及叔胺作为Lewis base催化Morita-Baylis-Hillman产物碳酸酯的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等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在催化剂、催化机制及新型催化反应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课题组首先采用从天然金鸡纳碱衍生的手性伯胺在催化不饱和酮的不对称反应方面取得好结果,为开拓不饱和酮的新型不对称反应以及发展新的手性胺催化体系进行了创造性探索;首次发展了手性胺催化2,4-二烯醛和2,4-二烯酮的三烯胺催化机制;建立了多种多官能团、多手性中心化合物和一些生理活性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

张教授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8~1982 西北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本科 1982~1984 西北大学分析研究中心 1984~ 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 社会职务 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药学会药物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专委会理事,四川省新药审评委员。 研究方向 1. 药物质量控制 2. 生物药物分析

秦(研究员)研究员
1989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2年6月于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师从杨季秋研究员从事冠硫醚的合成和配位性能的研究; 1995年6月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师从黄志镗研究员和蒋耀忠研究员从事手性噁唑硼烷催化的不对称合成反应研究; 1995年6月~1996年8月,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不对称反应研究; 1996年8月~2000年8月,美国佛蒙特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师从Martin E. Kuehne教授从事具有抗癌活性的吲哚生物碱的全合成和构效关系的研究; 2000年9月~2003年1月,美国圣地亚哥高技术生物制药公司Triad Therapeutics Inc.研究员,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所提供的信息设计和合成与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激酶p38抑制剂; 2003年2月至今,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全合成和天然药物化学研究。 本研究小组基于环丙烷化反应作为关键反应,发展了一种能够同时适用于制备三种吲哚生物碱骨架的通用合成方法。这 三种骨架分别为在吲哚烷的2,3位并联的四氢吡咯吲哚骨架,苯并二氢异噁嗪吲哚骨架和二氢喹啉吲哚骨架 (图一)。并 以此合成方法为基础,开展吲哚生物碱的全合成,目前已完成的重要目标分子结构如图二所示。

常工学硕士学位
1990年7月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金属塑性加工专业毕业后,在攀钢钢研院工作至今,其中于1995年9月至1998年3月,在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塑性加工专业读研究生,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先后在轧钢室材料所、技术中心、科研处和钒钛钢所从事新产品、轧钢工艺研究,以及科研管理工作,现任攀钢研究院钒钛钢研究所所长。获得数项省市及攀钢公司级科技进步奖。

蒋(专家)行业专家
长期从事钛白项目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营销管理、研发工作,组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造纸钛白、高档锐钛型钛白、高档金红石钛白工艺技术,深入研究钛白生产领域的环保和节能,并形成了一系列自有非专利技术,在金红石型钛白、高档锐钛型钛白、氯化钛白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工艺技术功底,为中国钛白行业著名专家。

汤讲师助教/讲师
1988年至1995年就读于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并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日本熊本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2001年为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助教和讲师,2005年5月至2008年3月为日本熊本大学研究员和助理教授,2008年至2011年为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从事环境微生物生态、微生物育种、生物质能源转化、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污染治理与环境修复等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近年负责了科技部“863”课题, “973”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北京市共建项目,中日国际合作项目,参加国家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中法国际合作项目及其他省部级和企事业合作项目多项。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会议论文100余篇,参与编著书籍4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目前所担任教学课程有《环境生物技术》和《环境微生物学》。